《十四月》 登陆日 在线阅读
利益,老的、新的、永恒的。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注定要终生与利益相伴,争取更多的利益是人类的本性。这就必然会导致不平等:善于争夺利益的人富可敌国,不善于争夺利益的人潦倒终生。人类在争夺利益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一个人的力量再大,终究不如一群人。于是,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人们自发地或是被迫地组成一个又一个团体。当文明的曙光刚刚燃起之时,这种群体叫做部落,而现在,它们被称为“公司”、“民族”或是“国家”、“党派”。
团体越大,争夺的利益便越多,争夺利益的手段便越丰富,同时,争夺利益所引发的竞争也就更加激烈。正当的手段固然重要,但在适当的时候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往往能攫取惊人的利益。
这也是历史上贩运黑奴、海外殖民和侵略战争的原因。
战争的最根本目的固然是利益,但请记住,这利益未必便是每个战争参与者的利益。在更多时候,这些利益是属于领导者和少数资本家的,普通人的利益乃至生命在战争中遭受践踏也就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但人类的本性决定:战争必然与人类同在。
北太平洋。美国西部时间公元2001年6月29日23:42。
平静的夜色,一如既往。
位于东方的美国西海岸如一头温驯的野兽,静静的伏在那里,一动不动。其实,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它不也是这样的吗?
月光祥和而静谧,揉碎在起伏的洋面上。就连时常嘶吼得风神也在这个夜晚表现出了父亲般的温柔,他轻柔地抚摸着北太平洋的洋面,掀起一层层平日里只有在内湖才能见到的温和的浪花。
但,这个夜晚真的这么平凡,这么美好吗?
恐怕不是!
从西边海平面上升起的那成百上千的桅杆已经决定了这个夜晚的命运——它必将不同于那几万个平凡的夜晚。
规模巨大的船队在月光下表明了他们的身份。那一面面红旗猎猎作响,在柔和的白光下,可以清楚的辨认出旗帜上的金色五芒星和共产党独特的党徽。
它们,属于新兴的苏联,属于苏联远征军!
低沉的轰鸣在天空中回响,六架伊尔-76运输机先行一步,向美国西海岸飞去。
西雅图TACOMA国际机场。美国西部时间23:45。
凯利·施特劳斯看上去和普通旅客没有什么区别,但事实上,他已经在KGB“工作”了十年多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施特劳斯的真实身份是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他从十年前开始就一直以尤里·伊里奇·特拉夫金的身份潜伏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内部,专门监视苏联新式武器的研发工作。但令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是,苏联在今年二月初的东德危机后竟会出兵西欧,并在之后占领了几乎整个欧洲。
这说明,苏联已经拥有了足以打破核平衡的装备。否则,俄国人决不会冒着被北约各有核国家同时核攻击的危险发动战争。虽然苏联在80年代的改革后飞速发展,但几乎所有美国人都相信苏联的军事实力一直都保持在仅能勉强追上美国的水平,且在半个世纪内没有任何可能超过美国。
但现在看来,这些人都是白痴。
施特劳斯在心里暗暗骂了一句,走向了候机大厅一侧的自动贩卖机,他打算先买杯咖啡提提神再搭飞机回东部。就在今天,他刚刚从即将陷落的巴黎乘航班回来,可那个该死的机长竟然坚持要飞到西雅图,不肯听施特劳斯让他在华盛顿特区降落的建议,还说什么北约的某个高层指挥人员认为苏军马上就会进攻华盛顿特区,于是要求所有飞往美国的避难航班都降落在西海岸。
见鬼,去他的高层指挥人员,北约的卫星这几天瞎了,他们这几天也瞎了!
施特劳斯伸手掏出硬币,刚要塞进投币孔,却发现自己拿的是苏联的卢布。他不禁自嘲地笑了笑,心情也好了些,不过他提着公文包的手却是一点也没有放松。那包里装的可是足以拯救整个西方世界的情报。呃……或许它仅能略微缓解一下苏联的攻势,给华府一个喘息的机会,但至少也有那么一点用吧。
施特劳斯上校现在倒不怎么在乎这些了,他只想尽快回到华盛顿,再回到兰利,然后给在军中服役的儿子打个电话。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他儿子凯利·兰德尔·施特劳斯在82空降师服役,跟着部队去了欧洲,还参与了突袭苏联摩尔曼斯克军港的行动,炸毁了两艘导弹核潜艇,上校记得那两艘好像都是DeltaⅣ型潜艇,算不上什么太值钱的东西。之后,82空降师被调回了国内,一位老朋友便帮忙把小凯利调到了一个普通的机械化步兵师,以免82师再接什么危险任务而使上校不幸失去自己唯一的儿子。
候机大厅的旅客突然骚动起来,施特劳斯上校转身看了一眼,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看到有不少人都聚在落地窗那里仰望机场上方的天空。怎么了?老施特劳斯边喝着咖啡边走到落地窗旁向天空望去,他先是一愣,然后小声说道:“真倒霉。”
天空中,六架伊尔-76正以机场为中心盘旋,一朵朵白色的伞花已经张开。施特劳斯上校轻轻抿了口咖啡,又坐回到大厅的塑料座椅上。
苏军抢先出牌,他只有另想办法回兰利了。
美军费尔柴尔德空军基地。美国西部时间23:50。
“索亚中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听起来很冷静。埃里克·阿尔弗雷德·索亚坐在办公桌前,左手拿着电话听筒,右手在一张纸上飞快地记录着某些内容,他知道,等挂了电话之后,这里就会成为美军前线指挥部了。
“怎么,我在欧洲打了那么多败仗,你们还要继续让我指挥?”索亚说话的同时冲守在门口的参谋军士做了个手势,让他进屋。
“中将,现在不是开玩笑的时候,请你注意一些。”听声音就能想象电话那头的人有多不爽,索亚微笑着摇了摇头,抬头一看,参谋军士已经站在一旁了。这老少二人的脾气还挺合得来,只见那名二十来岁的军士也是一脸强忍住笑意的不自然的表情。
索亚冲军士略一点头,把刚才用来记录的那张纸递给军士,显然,那上面是一些情报和命令。军士接过纸,几步跑出了房间,接着,门外传来了一阵爽朗的笑声。
索亚嗯了一声,继续说道:“哦,长官,现在的确不是开玩笑的时候,那么你在干什么?你竟然只给我一个机械化步兵团?你是不是该想想到底是谁在开玩笑?”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又响起了长官的声音:“索亚,101空中突击师的援兵5分钟后就会上路,他们将是最早抵达西雅图的援兵,嗯,我想他们大概会于明日凌晨4时至5时赶到吧。那之后,我们的一个机械化步兵旅和一个游骑兵连也会到西雅图支援战斗。用一个整编的机械化步兵团阻挡敌军四个小时对你来说不难,对吧?”
“长官,你可以放心了,佩里他已经在路上了,给他一个营没问题吧?”
“狗屎。”电话那头小声嘀咕了一句。
“那么……通讯完毕?”索亚面带微笑,试探着问道。
“等等……还有一个命令:迅速派轰炸机编队飞往西雅图,现在还有机会实行《锤击协定》,所以……尽快吧。”
“长官,居民尚未疏散完毕,况且从苏军空降到现在不过才5分钟,西雅图市政府才刚刚疏散完城区东部的部分居民......再等等,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行,如果有新的情况我会再联系你。”
听筒中只剩下了“嘟……嘟……”的声音,索亚叹了一口气,挂上了电话。
西雅图市区。美国西部时间公元2001年6月30日00:00。
午夜了。
上尉麦克米伦走下M2A3步兵战车,后面是他的整个连队。
华盛顿湖浮桥就在眼前,但麦克米伦他们仍无法通过,因为这座桥上至少挤了三百人。还算有序吧?站在浮桥桥头的一名女警官在百忙中微笑着冲他点了点头,他也只好礼貌地回应一个微笑:你做得很好,警官。
TACOMA国际机场被占领的消息刚刚传来,麦克米伦不禁对苏军部队的战斗力产生了一丝敬畏之情,也不知接下来这些战士会面对怎样的战斗。据说,苏军还在机场空投了两辆BMD-3伞兵战车,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把那么大的战车准确空投到空地上的。
“上尉,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恐怕会相当漫长。”一名看上去至少比麦克米伦大十七、八岁的老兵也从车上走了下来,他拍了拍麦克米伦的肩膀,然后意味深长地笑了起来。
“迪克,你比我熟悉这里的地形,还有别的路进城吗?”
老兵哼了一声,摇头不语。
“理查德·卡罗尔!你在西雅图住了十几年啊,怎么会不知道进城的公路?”
“雅各布,和长辈说话时要注意你的态度,你父亲教过你这些吧?”老兵的声音听上去十分懒散,气得麦克米伦直想和他打一架,“你从军校毕业也有三年了,这么简单的事都看不出来?你难道认为西雅图市政府会让所有居民都从这座浮桥撤离吗?”
“那至少也该给我们留一条路啊。”
“那条路不就在眼前吗?你仔细看,这批人马上就会被疏散完的。”
麦克米伦抬起头,向桥那边望去:拥挤的队伍一直延伸到四、五百码外。
“马上?”
“对,按现在的速度,大约只要等十分钟左右吧。”
“十分钟……那还真是‘快’啊。”麦克米伦转身与卡罗尔对视。
卡罗尔没有理会麦克米伦那挖苦似的目光,反而对着桥头的女警官吹了一声口哨。
(Richard_Carrol理查德·卡罗尔**迪克是Richard的昵称)
美军前线指挥部(费尔柴尔德空军基地)。美国西部时间00:05。
“长官?”索亚拿起电话听筒,“又有什么事?”
电话那头似乎很乱,索亚等了半分钟才听到长官的声音:“索亚,现在你拥有这一带所有部队的战术指挥权,我需要你派人去机场附近接应一个情报官。”
“没问题,您还有什么指示尽管说,我尽量办到。”索亚加重了尽量二字的读音。
“你必须办到!”
索亚闻言一怔,然后他不屑地哼了一声。
“那么,就这样吧。”索亚说完就要挂电话,不料手一滑,电话掉在了桌子上。索亚也没在意,拾起电话听筒正打算挂断,电话中却传来了长官和其他人的交谈声:“你们快去调动101师和那个驻在西雅图北边的步兵旅,还有游骑兵连。本来是想让索亚拖住敌军才告诉他有援兵的,真他妈见鬼!对,多派一些直升机,务必把情报官安全送回兰利。苏军登陆部队至少有两个师,我们能用核武器吗?”
“长官,抱歉,使用核武器必须……”
“我他妈知道这些,把你的嘴闭上,哦不,等一下,刚才飘过西雅图的那颗卫星还能用吗?对了!把波特兰的航空团调过去支援。”
“是的,长……”还不等那个人说完,听筒中便传来“砰”地一声,看来是那边挂上了电话。
“嘟……”
“该死……”索亚深吸一口气,也挂上了电话。
办公室里,安静了下来。几分钟后,在门外等候的军士才再次听到了中将的声音:“军士,带我去指挥中心吧,我要联络一下前线的佩里中校。”(序章_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