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每临文学网 > 唐·玄武门 > 唐·玄武门大结局最新章节第5章

唐·玄武门大结局最新章节第5章

时间:2021-11-19 18:31:40作者:老克

《唐·玄武门》上线之后获得不少读者的支持,文中主要人物是李世民李渊,作者是老克,小说内容充实,故事新颖,主角之间的情感经历一波三折,下面是《唐·玄武门》第5章内容:作为大唐的开国之君,李渊并非一个喜欢**专断的孤家寡人。这位出身关陇八大军事......

唐·玄武门

推荐指数:10分

《唐·玄武门》在线阅读

《唐·玄武门》 第5章 在线阅读

作为大唐的开国之君,李渊并非一个喜欢**专断的孤家寡人。这位出身关陇八大军事贵族的柱国之后毕竟是从杨坚杨广父子的“圣躬**”时代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对于君主**制度的弊病,他有着极为深刻的清醒认识。很多时候,他更愿意与自己的儿子们乃至宗室宰相阁僚们共同决策国家大政,他的心里,也未尝没有效法古代帝王“垂拱而治”的梦想。

然而此次太子涉嫌谋逆的重大事件,却使他陷入了难以名状的恐慌情绪当中。

从派遣宇文颖为敕使去庆州到召李建成来行宫,从暗中命宰相裴寂调整长安防务到明确颁诏授权秦王征讨叛逆,这一次他没有征求任何人的意见。随驾的中书令封伦几次请见都被他以含糊其辞的理由敷衍了过去。其实在他的心里,将近一个月以来始终在回避着一个令他痛苦万分的问题,那就是究竟是否要废掉太子更换储君。

他对李建成这个未来的继承人基本上还是比较满意的——最起码在此次杨文干案件发生之前还是这样。李建成宅心仁厚治政谨慎思虑清明,任何时候都不会意气用事,确实是个坐江山的好人选。从武德元年至今已有七年时间,他也已经做了七年的储君,这期间无数次以“监国摄政”的名义单独处理朝政事务,从不曾出过什么纰漏失误,朝中的首席重臣尚书左仆射裴寂对于这位未来的大唐皇帝也是赞赏有加。无论是从国家角度而言还是从李渊自己的角度来看,李建成无疑都是最好的太子人选。更何况立嫡以长是儒家的千古大法,李建成坐上这个位子,原本是不应该有任何人稍存异议的才是。

然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自武德建元以来,明里暗里,朝内朝外,立秦王为太子的呼声就始终未曾停止过……

第一个提出这种悖逆礼法的建议的,大概就是那个居心叵测的魏国公李密了。这位昔日天下反王公推的盟主在入朝伊始就在自己的面前就建成世民兄弟二人的才华能力说三道四,对帝王家事毫不避讳。好在世民对此人深怀警惕,从来不肯和他走得太近;倒是原先在此人手下讨生活的那些赳赳武夫后来大多进了秦王幕府。

李密身为归顺的反王,自家又不能谨慎小心,自然落不了好下场。

第二个触这个霉头的,便是那个在太原元从功臣当中排位仅次于裴寂的刘文静了。他原本也是自己信任看重的宰辅重臣,然而最终却还是不免步李密后尘死在这个事情上……

刘文静太跋扈,性子又太硬,自己若不断然处置,日后建成只怕更加难做。

再后来……

再后来世民定河东、战武牢、收洛阳,战功显赫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古今官号无以相赠。那时候究竟有多少人私下里来劝自己立世民为太子,李渊已经记不清了,反正除了裴寂和陈叔达之外,萧瑀封伦等朝廷重臣都有份,或直谏或暗示,总之都是那个意思。

秦王功高,功高不赏。

这是千百年来的规律啊,若不立世民为太子,以他当时的境遇,确实已经“功高不赏”了啊……

记得淮安郡王李神通当时便这样站在寝殿里冷冰冰地告诉自己:“陛下若不立二郎,则陛下身后,其必死无疑!”

最终呢?

最终自己还是没能说服自己,最终世民获得了一个凌驾于诸王三公之上的殊荣——天策上将军,却与储君之位失之交臂。

做皇帝的人,才华固然难得,心性却更加重要。作为储君,用人行政要老成练达,不能太任性,建成在这方面,一向做得不错……

但是军事上呢?

李渊苦笑了一声,建成的文治和世民的武功要是能够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该有多好……

自己也就不必如此烦心了……

他不想召见大臣,陈叔达秘密回京去协助裴寂掌控大局了,行宫里随驾的宰相只剩下封伦一个人,而他会说些什么,会怎么说,李渊几乎不用问也能知道。

昨天世民受命出征,自己说出那番易储的话的时候,他那副神情也真叫人莞尔。这个不知轻重的野小子,还是丝毫不懂得掩饰自己,不懂得什么叫谦逊隐忍,他这性子,与那个死在江都的杨表兄还真有点相像呢……

昨天下午世民出宫之后,元吉来了,来给建成说情,被自己骂了回去,晚间婕妤张氏又在耳边絮絮叨叨,实在是不胜其扰。

但是,世民做了太子,对大唐而言真的是最佳选择么?

“陛下,中书令封伦在殿外请见!”殿中伺候的小黄门怯怯地走到丹墀下禀报——皇帝此时的心情不好,封阁老又在外面不依不饶非要见驾,可难为死了他们这些在殿中当值的内臣。

皇帝沉默了片刻,皱着眉头不知道在想什么,迟了半晌方才叹气道:“请封阁老进来吧!”

小黄门出去不久,封伦迈着方步从殿外走了进来。

“臣封伦觐见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封伦伏地叩头。

李渊疲惫地摆了摆手:“德彝免礼,坐罢!”

封伦在偏席坐了下来,刚刚坐稳,皇帝便开口问道:“记得武德四年你和萧瑀一同上疏要朕立世民为太子……”

封伦在席上欠了欠身,答道:“是!”

李渊点了点头:“当时朕没有答应,现在看来,或许当时答应了,便不会有今日之窘!”

他顿了顿,道:“朕意待回到长安,便祭告天地祖宗,废建成储位,立世民为东宫太子。你是中书令,这两道大礼制书,还需你亲自来拟就……”

封伦看了皇帝一眼,语气淡然地道:“陛下,请恕中书省不敢奉敕。”

李渊一下子坐直了身子,皱起眉头道:“为何?”

封伦低下了头,含含糊糊答道:“国家赏罚制度,干系社稷之重,非万不得已不能轻予夺,请陛下慎重!”

李渊大觉奇怪:“既然你不支持世民为太子,那几年前为何又与萧瑀上疏动议?”

封伦微微一笑:“陛下,那时候是因为秦王有盖世之功,而其官爵已至太尉,功高若不能赏,则天下震动百官不服,故而臣方有此议。而当时陛下以天策上将号加封秦王,尊贵以极,而今太子无大过,秦王无大功,陛下夺太子之位以授秦王,又有何名义?太子因何罪受罚?秦王又因何功受赏?这些事情说不清楚,祭告天地的大礼敕文如何拟就?”

李渊板起脸道:“建成此刻便在行宫后闭门思过,杨文干谋反,他有幕后嫌疑。即便他没有造反的罪,但命东宫卫率为反贼杨文干输送甲仗物资,怎能说无大过?”

封伦点了点头:“若坐实了太子谋反的罪过,只怕非但储位不能保,连性命也留不下,陛下到时候是要给天下人和新太子一个交代的……”

李渊呼吸一滞,随即释然道:“朕之所以令建成面壁思过,其实便是已然宽宥了他。只不过此番乔公山、尔文焕二人叩宫告变,杨文干又起兵造反,朕若不对其稍加惩戒,又如何面对天下臣民?秦王那里,又如何安其心?”

封伦笑了笑:“陛下是仁爱之主,臣自然理会得。然而此事关键,毕竟不在秦王。太子是否有罪,这是陛下第一件要查明的事情,恕臣直言,这件事情当中陛下最应该查问清楚的人,陛下却似乎并未详细查问明白。若陛下不问明白便以含含糊糊的罪名处置太子,只怕非但太子不服,百官也不会服气!”

李渊看了看封伦,若有所悟地道:“你是说朕应该对乔公山和尔文焕详加查问?”

封伦点了点头:“正是!”

皇帝沉思片刻,板起脸道:“然则建成已经请罪,王珪韦挺也都自承有罪,虽说此事是杨文干不该越过朝廷兵部直接向东宫行文索要甲仗在先,但东宫左卫率违背制度私自调运盔甲兵器给庆州总管府却是实有其事。既然如此,朕还有必要对两个八品末吏穷追不舍么?”

封伦点了点头:“东宫向庆州私运甲仗,臣也信得及,毕竟兵部四司受天策上将府直辖,杨文干一向亲近东宫,日子不太好过。就是泾州的燕郡王,在这上面也是苦不堪言。臣以为这些事秦王也未必知情,不过是那些郎中和员外郎看主官脸色刁难边将的惯用手法罢了。臣在前朝为官多年,这里面的情弊多少还知道些。陛下龙兴之前为太原留守,和兵部的这种官司恐怕也不曾少打。不过臣建议陛下问问乔尔二人,倒不是因为这件事情。”

“哦?你倒是说来听听,还要问二人什么?”李渊不禁好奇起来。

封伦面色严肃地道:“臣想问问二人,究竟是什么促使他们在中途改道行宫,叩阙告变!”

皇帝闻言一愣。

封伦叹了口气:“陛下圣明烛照,如果说太子要造反,动机何在?陛下百年之后,太子就是大唐之主,他为何要造反?这一层关系,难道乔尔二人想不明白?他们难道就不怕这一次告不倒太子,日后太子坐了帝位,再来报这一箭之仇?人情谁不爱其死,事物反常即是妖……”

封伦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他看到皇帝的眼睛里突然透射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彻悟之色。

皇帝沉默了半晌,突然间一笑:“朕明白你的意思了……”

他缓了缓神,道:“前日元吉向朕请命,要去招讨杨文干,朕没答应。如今看来,有些事情让齐王来做可能还要更好些……”

他顿了顿,神色冷然地道:“只是,这却要等秦王伐庆州露布报捷以后再说……”

杨文干虽然号称一州总管,实际上手下的兵马并不多,杂七杂八加在一起也不过六千多人。李世民自大业末以来破霍邑克长安,两次西征平灭薛秦,而后定河东战武牢收洛阳扫荡河北传檄江淮,十余年中几乎大半时间是在与天下各路割据反王打交道,相比之下,杨文干这种小角色委实拿不上台面。

武德七年六月二十六,秦王府两名护军将领秦叔宝程知节挥军击破百家堡,降一千八百人。次日清晨,天策上将军的杏黄大纛出现在庆州州治之外。李世民没有攻城,实际上,他的兵力也实在太少,根本不够破城之用。

正午时分,城外的唐军将一封署名大唐秦王的劝降书射进了城中。

“秦王”这两个字确乎在大唐军中有着非同凡响的魔力,劝降书射进城中不过短短一个半时辰之后,庆州城门大开,在大半守城军士震山般的欢呼声中,李世民骑着一匹乌鬃马在尉迟恭、段志玄和侯君集三名将领的护卫下泰然自若地接管了庆州。

然而李世民未能生擒杨文干,这位大唐庆州兵马总管在举城归降的前一刻在几名带头的将军校尉的逼迫下拔刀自刎。

李世民入城之后迅速贴出了安民告示,宣布降者免究罪责,并在当天就持节任命段志玄为检校庆州刺史,重建庆州州衙。

在秦王入城后唯一被拿赴长安问罪的,是月前衔敕前来召杨文干的大唐司农寺卿宇文颖。据说,便是他向杨文干泄漏了乔公山尔文焕告密的消息,也正是在他的蛊惑下,杨文干这才公开扯旗造反。秦王在得知实情后立即将其拘押收监。

武德七年六月二十八,秦王信使飞马玉华山仁智宫,向大唐皇帝李渊露布报捷,庆州总管杨文干造反所引发的惊天波澜,便在李世民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手段下片刻间灰飞烟灭……

也就在当天夜里,仁智宫的某一个角落里,传来了令宫人们心惊肉跳的凄厉惨叫声……

“啊……大王饶命……”夹杂在皮鞭等刑具噼啪作响声里的,是一声声求饶的哀号。

“说,是哪个不要性命的命你们来仁智宫诬陷太子造反的?”齐王殿下阴恻恻的声音在夜色中随风回响。

“殿下,没有人要诬陷太子啊……”

“啊……殿下饶命……”皮鞭的声音和哀号的声音再一次高涨,约两刻工夫,方才渐渐放缓。

“回答问话小心些,小心自找苦吃!”

“是谁给你们出主意来仁智宫告密的?”

“……”

“不说?还要继续吃苦头?来人,将那火盆子端过来……”

“慢来……殿下……我说,我说!”

“早如此岂不是好,也少吃些皮肉之苦?说吧,是哪个?”

“是……”

“是谁?”

“……是天策府的杜兵曹……”

李世民万没料到,自己不过到庆州打了个转,仁智宫里的局面便翻转了过来。他于七月初一率出征的宫卫回到玉华山仁智宫,却扑了个空,皇帝以及随驾人等已经于前一日轻车启程绕道泾州回转京畿,事先竟未曾通报他这个奉诏征讨叛逆的天策上将军。更加令他和众将僚又惊又恨的,是高高挂在仁智宫宫门之上的三颗人头,那是此次叩阙报告逆案有功的乔公山、尔文焕、杜凤举三人的人头。这三颗挂在高杆上的人头仿佛在冲着李世民冷笑,笑得他浑身颤抖手脚冰凉。

乔、尔两个线人也还罢了,彭原县尉杜凤举乃是天策府司马杜如晦的远房堂弟,是天策府兵曹参军事杜淹年轻时留在族外的风流种子,原本他答应了杜淹,此次事情完结,便帮助杜凤举恢复族籍的。他怎么也不曾想到,自己走之前还好好的局面,转眼之间便成了这副模样。

“大王,车驾一天走不了六十里,我们轻骑追去,应该还赶得及!”一旁的天策府骠骑将军侯君集声音低沉阴亵地说。

李世民面色铁青,半晌不语,片刻后方才道:“父皇这是示我以威,也是在探查我的反应,车驾未必是走泾州……”

他顿了顿,脸上神色缓和了些,道:“这三个人死了,线索便断了,父皇是摆明不欲追究此事……”

大唐的秦王在这一刻猛地闭上了眼睛,右手抚胸,一阵急促的喘息,侯君集抢上一步,扶住了李世民,却听他口中喃喃自语道:“……我们太心急了……还要咬着牙忍下去才是……”

良久,他长长舒了口气,口气斩钉截铁地道:“通知庆州段绥德,将州务交卸于长史,快马回长安待命,庆州刺史或是总管这个位置,我们不争!”

“是!”侯君集干脆地答应一声,转身便欲上马,李世民却摆手拦住了他:“你不要去,让叔宝去庆州!”

秦叔宝愣了一下,当即领命,飞身上马一路绝尘而去。

李世民将侯君集拉到一边,道:“我和敬德咬金率宫卫顺着驿道回长安,你先走一步,回去先见玄龄,让他自内账上准备出百刀黄金,我回去有紧要用处,还有洛阳方面,也要他早作布置,然后去刑部找到辅机,令他立即去兵部武选司和十二卫署……”

说到此处,他停了下来,目光炯炯地盯着侯君集,再说话时声调已然低得几不可闻,只有侯君集和站在他身后两步的尉迟恭程知节两员骁将才能听得清楚。

秦王用略带些疲惫和悲凉的语调缓缓说道:“调那藏山贼北门长上……”

侯君集呼吸一滞。

“敬德,北门长上是啥东西?”一脸懵懂神色的程知节傻呆呆问尉迟恭道。

尉迟恭也是一脸茫然,喃喃道:“北门?啥地方的北门?长安的北门,重玄门么?”

夏日炎炎,一路奔驰而来的将士们汗透重甲,眉间发际全是汗水。这一日,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还有一年零十一个月。

武德七年七月初七,民间传说当中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大唐皇帝李渊法驾还都,太极殿大朝,他在殿上下敕夷杨文干三族,同时严词训斥了违制向杨文干输送甲胄兵器的皇太子李建成,却并未当殿宣布废黜太子的决定,反而将东宫中允王珪,太子左卫率韦挺远发邛州,更令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同时被发遣的还有秦王的腹心幕僚天策上将府兵曹参军杜淹。原本牵扯太子的谋逆大案,处置的时候却捎上了秦王的僚属,满朝文武都对皇帝这莫名其妙的决定暗中诧异,便是一向亲近太子疏远秦王的尚书左仆射裴寂都是一脸愕然,反观坐在右班首席的秦王,却是一脸从容,仿佛此事压根与他无关一般。

大唐武德七年六月惊动天下震撼朝野的杨文干造反案,便在这看似不是结局的结局当中落下了帷幕。

张亮事件

张亮事件 武德九年初,秦王的僚属张亮奉命到东都洛阳召集部属,被齐王元吉拿获下在狱中。满朝文武都认为秦王李世民是张亮案的幕后主使,张亮受尽酷刑也没有招供出秦王,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唐·玄武门

唐·玄武门

作者:老克类型:其它状态:已完结

在金戈铁马的门阀征战中崛起了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大唐在成王败寇的权力倾轧下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皇帝——李世民帝王与权贵、官场与战争、权谋与人性……小说以玄武门为着力点,在唐初的历史背景下,讲述了一场父子兄弟间的人伦惨变,让读者了解到:金戈铁马中崛起的盛世明君是如何开启一个旷古绝今的繁荣帝国?晦涩难言的历史书简背后则是怎样演义你死我活的皇权博弈?那血雨腥风的生死厮杀中又是怎样折射出成王败寇下的生存哲学?

小说详情